2022年12月2日19:00,武汉大学澳门威尼斯人官网
“研途相伴,扬帆起航”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——2022级研究生科研素养训练营第七讲正式开始。因疫情防控要求,本次讲座以线上形式开展,主讲嘉宾为武汉大学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胡元超老师。
![](/__local/3/A8/E3/C55CF7AC0BE9F4CEC4532636467_1112DB4E_51908.png)
本次讲座的主题为“研亦有道,所以‘研’值在线”,在简要讲述了何为科学研究、为什么要写论文两个问题后,胡元超老师主要从道、术、法、器四个维度介绍了研究生阶段如何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。
![](/__local/2/3D/AE/01FF2610523C04F479ECA62B880_D37423A1_289C9.png)
第一个层面是“道”,即学术志向。胡元超老师首先以北宋韩拙的《山水纯全集》为例,指出科学论文就像是一种工笔画,“有巧密而精细者”,应当作为大家研究生期间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志向。早立志,立大志,行大事。胡元超老师强调,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志向,以此鞭策、要求自己。
![](/__local/F/33/96/641877D6183799B9E685D697419_E60BF636_A662F.png)
第二个层面是“术”,即学术自信。无论是在写论文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中,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。那么这份自信从何而来呢?胡元超老师指出学术自信应来自自身扎实的基本功,通过积少成多,做到四个多:读得多、听得多、做得多、述得多,来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。
![](/__local/7/EB/98/55A9E8ED98328702C344702F21D_ED9475D0_53674.png)
第三个层面是“法”,即学术规范。在这个层面,胡元超老师主要强调了术语规范、图表规范、思想与立场独立三个方面,是我们在研究生期间必须遵守这几点学术规范。同时学术规范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认识和观念。胡元超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认识与观念,即应当注重成果质量而非数量,并且理性看待行业内顶级期刊的文章并保持思考。
![](/__local/E/AA/83/4ACBBF706BE9CE661146AA27E6C_545CF21D_40A50.png)
最后一个层面是“器”,即学术韧性。在研究生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包括数据、实验、论文写作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困难,所以我们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心力,树立决心,相信不断尝试就一定有可能,克服困难做到游刃有余的理想状态。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,乐此不疲且津津乐道。最后胡元超老师还特别指出无论科研工作再忙,也要制定一定的娱乐、锻炼计划帮助自己放松,劳逸结合,张弛有度。
![](/__local/9/8A/26/A6E3097521889AFAC5EA4A4824B_2E94AB09_30122.png)
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,同学们踊跃提问,胡元超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、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等困惑。科研素养训练营第七讲至此正式结束,胡元超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,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启发!后续的讲座将邀请到更多优秀嘉宾为大家带来宝贵的经验分享,敬请期待!
文本:罗芳
供图:张钰 罗芳